金融為民 消保先行丨 關于警惕“快速貸款”詐騙的風險提示
文章作者:松溪聯社02文章發布時間:2024年03月15日
松溪農信聯社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廣大消費者,要提高法律意識,選擇正規金融機構辦理貸款,妥善管理個人資產,維護個人合法權益,提升防詐風險意識。同時,要注意以下幾個事項:
01選擇正規金融服務
要認清金融服務官方平臺、合法渠道,從正規的金融機構、官方APP等渠道獲取金融服務。依法取得金融業務經營許可的正規金融機構,不存在所謂的認證銀行賬號,不會向金融消費者索要賬戶密碼。
02理性消費理性借貸
堅持科學消費觀念,量力而行,適度消費。要樹立理性借貸觀念,綜合評估個人還款能力,在風險承受能力范圍內,按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金融商品和服務,避免陷入“拆東墻補西墻”“借新債還舊債”。
03提升防詐風險意識
消費者要主動了解、學習金融知識,提高識別詐騙的能力,警惕貸款營銷宣傳中降低貸款門檻、隱瞞實際息費標準等手段,牢記“天上不會掉餡餅”,不輕信陌生來電、不點不明鏈接,不輕易通過他人提供的非正規渠道下載各類APP。同時,注意保管好身份證、銀行賬號及密碼、驗證碼等重要信息,不隨意委托他人簽訂協議、授權他人辦理金融業務,不向來歷不明的第三方匯款。
04及時投訴報案維權
在日常生活中,對金融業務存在疑問的情況,可以通過官方渠道向有關金融機構或監管部門咨詢核實。同時應主動下載“國家反詐中心”APP,開啟“來電預警”功能,積極舉報詐騙電話,如發現陷入不法欺詐陷阱,應保存好相關證據,及時報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。
提醒廣大消費者
近年來,各類網絡新型違法犯罪詐騙活動時有發生,不僅危害廣大群眾的財產安全,還擾亂社會生活和金融市場秩序。不法分子通過營銷電話、形形色色的視頻、短信、廣告等方式,以“不符合條件”“無擔保、抵押”“利率低”“當天放貸”等低門檻快速獲貸為誘餌,誘導有資金需求的消費者辦理“網絡貸款”,或是以“幫助客戶修改征信信息”等為由要求客戶授權辦理相關金融業務,達到騙取資金的目的。
不法詐騙手段
第一步:以“低利息、免擔保、不查征信、快速放款”吸引消費者,利用消費者急需資金的特點,誘導消費者下載釣魚APP。
第二步:誘導消費者在下載的APP上錄入身份證、銀行賬號等個人重要信息,或者通過屏幕共享的方式,在“貸款平臺”上進行操作。
第三步:消費者提交“貸款申請”后,再以“信息不正確、賬戶有異”等原因提出將“凍結”賬戶資金。
第四步:要求消費者提交一定金額的保證金、認證金到“認證對接賬戶”,以確認該賬戶為消費者本人所有,如未繳納放款資金,則無法正常使用消費者名下銀行卡。
第五步:發送偽造的紅色印章“官方文件”或銀行卡凍結截圖等,并提示未繳納保證金將產生貸款逾期、被納入征信黑名單等問題。
信息來源: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福建監管局